找到相关内容601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社会转型期藏传佛教信仰的变迁

    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藏族信教群众利教职人员宗教生活的特点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宗教信仰逐渐由神圣化转向世俗化是当代藏族宗教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尽管在...

    马晓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53280615.html
  • 宗教之间理当相互宽容

    帕斯卡尔在比较了阿拉伯、中国、古罗马以及埃及的宗教之后,得出的结论却居然是,:“所有的宗教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在信仰上不崇敬一个作为万有本源的上帝。……真正的宗教必具的义务就是热爱上帝,这正是宗教的显著...

    陆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1780754.html
  • 也谈汉文佛教大藏经的系统问题

    的论证十分精细,我这里只是例举,难尽其意)。作者根据上述的考察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丽藏.金藏.碛砂藏和永乐南藏本等藏经大致可分为丽藏和碛砂藏两个系列,二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传写本不同。[1]” 徐教授...

    李富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080759.html
  •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

    文化这方面的难题,佛教将人生与死后的问题比较圆满地连结在一起,满足了中国人对自我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思考。  五、结论   通过对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传教主体的存在方式有...

    张晓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5880819.html
  • 汉唐过所与中日过所比较

    隋朝就出现了,唐代公验路证与过所并行同为行旅度关津的凭证。前揭内藤虎次郎文以为“过所之用,与公验颇不相同;过所,只用于关津;公验,则可用于普通州、县、镇、铺”。这个结论恐未必然,据日僧圆仁《人唐求法...

    程喜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00380828.html
  • 赵州公案语言的模棱性研究

    传释   第陆章 结论   第一节 论文中层次分析的联系性   第二节 赵州无字公案的模棱特质:词汇与句式的模棱   第三节 赵州问答组织的模棱特质   第四节 《赵州录》语篇功能的模棱性综述...

    欧阳宜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580937.html
  • 《楞严经》心性思想研究

    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分别客观事物的结论。所以凡是能够分别、觉观和了知的存在,都不是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   不过我们需要在此加以说明的有如下的二点,一是《楞严经》中有关“性”的概念,一般来说是不具有...光明的常住真心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真心就应当在远离六尘的前提下,另外存有一个绝对独立的个体。可是事实上无论我们从哪个层面分析,都不可能得出意识在远离六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分别客观事物的结论。所以凡是...

    常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65881068.html
  • 第二届“当代中国宗教论坛”论点述要

    科研机构资助一些中国学者或独自对中国宗教进行或明或暗的调研,得出一些与中国社会和宗教实际相左的结论,被西方社会或媒体甚至少数中国学者引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一些学者提出,我们应自主开展宗教现状调研,...

    曾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73781121.html
  •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

    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望月信亨认为支谶本应为竺法护所译,康僧铠本应为刘宋宝云所译[6],其结论可存疑。即使他的观点值得信从,我们也可肯定地说,在慧远大师之前,至少现存诸本中已经有支谶本和支谦本两...

    杨净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24781205.html
  •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心气沉定 深入论藏

    前段假设道理为中性概念,我言说,汝言说,应具相同意义。故‘汝称我言说无道理。若如此者,汝言说亦无道理。’由‘汝称我言说无道理’,进一层得‘若汝言说无道理。我言说则有道理。’其结论为:‘若汝言说有道理,...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51081341.html